我開始在書本上認識港仔歐陽應霽,
主要來自於他的「香港味道」、「天生飯人」等書,
從此對於他的文字創作發生了興趣,
陸續上網路書店蒐集他的作品,
除了他所介紹的美食都能擄獲我的心外,
最主要是看過了歐陽應霽先生的照片,
頂著一頭白髮,簡單的穿著,簡直就像是都市雅痞的翻版。
簡直像極了我這個中年人目前的造型,
留著稍有幾許白髮的短髮,
一件牛仔褲加上T恤或是單色襯衫,
再搭上一件麻紗休閒西裝外套,
腳穿ALL STAR的黑色布鞋,
十足一個裝年輕的中年心態。
這本「味道上海」是歐陽應霽繼「味道台北」後,
繼續其城市飲食的第二站。
本書的內容係歐陽應霽與七十位上海好友,
嚴選一百二十個吃喝地標,
起早摸黑走遍外灘 潛入老宅鑽進弄堂走出鄉鎮,
吃出上海前世今生大未來!
是甚麼樣的文字可以將食物的色香味躍然紙上?
是甚麼樣的食物可以將你的心挑動興奮?
我想看過歐陽應霽與上海的食物味道這本書,
應該就是這樣的一個組合吧!
看著歐陽應霽描述下的上海美食,光從第一章節早餐,
就好像跟著他開啟了生猛有勁的一天之始,
不是中西合璧的美而美快餐、不是悠閒翹腳的油條豆漿,
而是從燙呼呼的熱燙鹹漿豬油蔥花餅、
擠密密排隊人龍的街巷小店裡開始。
在整個閱讀過程中,仿若見到麵館裡、點心店裡踏雜的人龍;
聽見老闆娘暴烈與溫柔並濟的吆喝店裡店外客人,
移動位置擠一擠的招攬聲;
店裡師傅用竹片一挑抹手一捏的轉出一個個餛飩….。
然後緊接看著文字,
想像張嘴咬下那小籠包燒賣酥鴨黃魚醉蟹鉗炒花甲,
真的恨不得也馬上來上一碗!
用吃喝理解一個城巿,或許是最簡單的一種方式?
如果身處異鄉,能夠找到友人帶路,
吃一餐簡單或華麗的美食,
這個城巿豈不宛若天堂的留在記憶之中。
「味道上海」內容簡介:
上海該怎麼吃喝?可不可以從一碗麵開始。
一碗從兒時記憶裡就已存在的陽春麵,或是麻醬麵配豬肝湯,
到我們所熟悉的榨菜肉絲麵雪菜絲麵,
原來是從上海人的澆頭吃法。
這一路奢華,可繼續進行:
從最簡單的蔥開煨麵,到雪菜黃魚麵,到刀魚汁麵;
原來細麵是為了吸取這澆頭的滷汁而存在。
連麵館名字都不得不教人覺得斯文甚多:
夏麵館、味香齋、老地方、十面埋伏、香閣麗、蘭桂坊……
(這真的是比咱們的老王老張老鄧麵館聽起來有學問)
歐陽這回依舊請出在地美食達人帶路,
上海食家殳俏帶著我們從早餐的餛飩生煎粢飯
(沒錯,就是咱們吃的飯團,也是上海傳來的),
到本幫菜;從老上海的老西餐,到秋冬裡的蟹宴;
從兩星三星外灘邊上的頂級西餐,
可再一路吃到深夜路邊的暗黑料理小攤。
而這個東方魔都,當然也吸引了各地的饕客游子留駐此城。
可以是台灣畫家鄭在東帶著去吃本幫菜,
;廚房人類學者莊祖宜引領去外灘品嚐法式料理;
三少四壯余光照帶著散步梧桐樹下的上海街頭。
可以是香港設計師鄧達智帶路的早餐,
新加坡記者葉孝忠的麵食中餐,法國攝影師的法式早餐。
更別說眾家的在地友人的熱情邀約:
麵人管菜的巿場巡禮,音樂人李泉的本幫菜導引,
美食作者沈宏非的的大江南北品嚐,
歐陽彷彿匯聚了眾家美食友人的功力與記憶,
上海成了另一款的分類記憶:
從早到晚,可以是這麼一路吃下來:
<早安上海><一麵之緣><本幫甚麼菜><忙裡偷甜>
<咖啡或茶><來往菜市場><一蟹更勝一蟹><大江南北>
<冒險家的餐桌><料理精神><深宵發帖><伴手有禮>
<出走上海><本幫經典家常演繹>等十四章美食樂曲。
●本書作者簡介:歐陽應霽
歐陽應霽,暱稱阿齋,香港跨媒體創作人,從事漫畫製作、中外漫畫評論、平面及室內設計、電台電視節目主持、生活飲食專欄等工作。父親為畫家歐陽乃沾。
1987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,獲取平面設計榮譽學士。1996年以「香港家居概念」為研究論文主題,獲取哲學碩士。
1988年加入香港商業電台,任職唱片騎師、節目監製,1997年離職前任創作總監,之後先後在香港新城電台、香港電台電視部、香港有線電視及香港無線電視任節目主持。
2003年出版第一本飲食書籍《半飽——生活高潮之所在》,2005年於無線電視主持飲食節目《回味無窮》,最新飲食著作是《香港味道》系列。
現時於《明報》副刊撰寫專欄《中年無休》,星期一至五見報。
延伸閱讀:
文章引述〈
○歐陽應霽從味道台北吃到味道上海
你是怎麼對一個城巿產生興趣的?
是因為電影?比如看了溫德斯的《里斯本故事》!
是因為書籍?可能讀了奧罕帕慕克的《伊斯坦堡》。
或是一首歌?想知道南風吹來清涼的《夜來香》到底是檳城還是新加坡?!
「我通常是因為食物,而對一個城巿產生興趣、感到好奇:想知道台北的牛肉麵到底有幾種口味?想搞清楚上海在夏麵館之後,到底哪家?魚煨麵能讓人安心的回到那個城巿?!而北京,到底是哪兒的酢醬麵最為地道?!」香港老友歐陽應霽如是說。
與歐陽聊起為我們有興趣的城巿,編寫一本城巿飲食指南,這念頭開始於2007年。那年歐陽為其出生成長的城巿,寫了兩本《香港味道》(大塊),有那麼點像是美食文化研究;半夜讀此書,簡直是種折磨,越讀越餓,恨不得搭個早班飛機去蓮香樓或是陸羽茶樓吃個港式早餐。這書一切都好,但要帶著出門,按圖索驥似乎稍嫌沉重。
「其實,我們該來編本《味道香港》,要用那種旅遊指南的編法;看是用地鐵分線,或是每區分隔,讓人可以更方便的攜帶使用。」編輯友人提了建議。
「用飲食來認識一個城巿,其實是我最有興趣的方式!」歐陽回應。
2012年,兩人都覺得有些事,如果要做,最好趁早做;比如想吃遍全世界的麵點,或者是編幾本《味道城巿》的書。這位射手座的作者,在隔幾天,列出了全世界,他有興趣去吃喝的城巿;如果可能,他認為每個城巿應該都要專心吃喝兩三個月。這一列,從兩岸三地的香港台北上海北京,到亞洲的京都曼谷,歐洲的巴塞隆納巴黎……一路列了二十個城巿。
歐陽同志,我想咱們是否回到地面,落實的想想,從哪兒切入;兩岸三地四城,應該是個很好的開始。
在台北,歐陽找了同樣愛吃的老饕友人韓良憶,為其帶路。兩人書信往返電話討論碰頭吃喝了幾回,決定了將台北分為東西南北四區,而以四天三夜吃喝台北的概念,列出了台北大致應要認識得去吃喝的兩百家店。吃喝過後,能留下一百家店,應也足以讓人理解這城巿的滋味了。
台北,怎麼吃?
於是,歐陽組成了四人味道小組,於2012年五月正式在台北開吃,包括規劃連絡行程的美蘭,負責攝影的阿新,及來自上海的助理採編踏踏;每天在這城巿裡進行一天吃喝五六頓的吃喝編輯採訪。
從一開始,便決定,若有可能每餐飯都找不同的在地友人吃喝。一來是以每位友人會推薦其best of town,二來是以食會友,人多好點菜,同時也是讓食物有滋味有記憶的最佳方式。
參與了幾次大餐盛會,發現自己最有熱情的,還是簡單的中午麵食。台北的牛肉麵要吃哪幾家?這還真是有趣的題目。桃源街老王記已是台北城中區的腸胃記憶;永康街牛肉麵依舊美味,但何時去吃方不用排隊,則是要考量估算;民生東路史記是歐陽與良憶的最愛……果然,家家有本自家的美食麵經。
也還為好幾家遺珠,感到惋惜:健康路張家麵館的雪菜肉絲麵,簡單清澈,想來已是開胃;離萬華車站不遠的麗珠什錦麵,該找一天請家中母親大人嚐嚐,可否仍是與自家的童年記憶相彿!
同年11月,歐陽的味道小組開工,往十里洋場上海前進製作《味道上海》(大辣)。
飲食江湖,原來要能找到一塊吃飯喝酒的酒肉朋友,是件挺不容易的事兒。但好吃之徒總是容易湊在一塊,在上海,歐陽找的帶路人是上海長大日本讀書北京居家的殳俏。
歐陽三天兩頭的匯報:早餐的燒餅哪家較香酥,而粢飯(即我們的飯糰)是哪家的滋味誘人;濃油赤醬的本幫菜,其實也有較清淡的家常菜做法;秋天的大閘蟹,可以到陽澄湖就食,也可在城裡享用蟹宴;而外灘上一家家米其林星級料理,各自有著自己的講究及個性……忍不住誘惑得我,還是飛了趟上海,加入歐陽的美食探堪,依舊是衝著麵點而去:襄陽南路老地方麵館裡,四五張桌的街坊食客,等著各自所愛,蔥油拌麵香氣誘人;長樂路十面埋伏有著日本小店的風情,但小黃魚湯麵仍是有上海滋味;樓山關路的蘭桂坊酒家,則是有美食地陪殳俏,點著黃魚煨麵加一塊炸排骨……
桌邊的歐陽是滿足開心的神情:為伊吃得人圓潤,衣帶漸寬終不悔。
上海,看來有趣,帶上書,這回應是吃得開了!